數位轉型第三章-FAQ
前言
數位轉型的範疇非常廣泛,從零售、金融到製造業,都有不同的應用方式與挑戰。我們特別聚焦在製造業,說明製造業在數位轉型後,如何體現流程、效率與智慧化決策。然而,資訊量龐大、觀念多元,加上每位管理者與現場人員的時間有限,往往讓人難以快速掌握重點。
因此,我們整理了一份精簡明確的「常見問題(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FAQ)」,透過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帶你釐清核心概念與實際效益。讀完之後,你不僅能理解數位轉型在製造業的真正價值,也能更清楚地判斷自己企業的需求與方向。接下來若能與我們進一步交流,彼此將更快建立共識,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摘要
- 數位轉型的定義與核心要素是什麼?
- 數位轉型與數位化、資訊化的差異在哪?
- 製造業為什麼需要數位轉型?有哪些痛點?
- 我該如何評估公司目前的數位成熟度並找到適合的起點?
- 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 數位轉型的成本與投資報酬率(ROI)如何評估?
- 資安與 IT/OT 整合的風險要怎麼控管?
- 舊設備與新系統如何整合?
- 哪些數位技術最適合製造業?
- 如何選擇合適的數位轉型顧問或服務商?
- 數位轉型專案的導入流程與時間表?
- 政府有哪些數位轉型補助或資源?
五分鐘了解製造業做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DX)是透過工具的導入,從而從而改變企業組織、營運流程及商業模式,以因應變化快速的市場及需求,而所謂的包含企業如何運用數據、系統與新技術,來重新設計流程、決策和價值鏈。
核心概念是將過去斷裂或依賴人工的流程,轉換成可追蹤、可分析、能即時反應的數位化流程,涉及整個組織的全面變革。有效的數位轉型能夠帶來更好的效率、更準確的資訊以及更快速的回應,形成低浪費、低錯誤和低延誤的正向循環,最終帶來更有競爭力的營運模式。
對製造業來說,透過數位轉型能讓跨部門協作提升,並讓產線狀態透明化,一方面能即時掌握進度與瓶頸,不斷的改善和調度,進而強化生產品質;另一方面則能降低庫存與閒置的設備,達成成本降低且效率提升的目標,並邁向智慧製造。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常見問題
1. 數位轉型的定義與核心要素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運用數據與科技,重新設計流程與決策,讓組織更敏捷、更具競爭力,包含五大要素:
- 數據驅動:將資料轉化為決策依據,而不是只依靠經驗或直覺。
- 流程再設計:不只是流程數位化,而是重新定義流程,追求效率與透明化。
- 跨部門整合:系統必須打通研發、生產、財務、供應鏈,避免資訊孤島。
- 智慧應用:導入 AI、IoT、雲端平台等技術,提升預測、優化與即時反應能力。
- 持續改善文化:建立一種以數據驅動的決策習慣,讓組織能快速調整、持續進化。
數位轉型的本質在於數據與科技驅動企業文化,進而流程的轉變並結合組織的核心能力,導入工具後才能讓轉型真正落地,並持續帶來競爭優勢。
2. 數位轉型與數位化、資訊化的差異在哪?
數位化、資訊化與數位轉型雖然相關,但層次不同,數位化與資訊化為數位轉型的基礎,透過工具將傳統人力過程優化,進而往下一階段優化。
真正的轉型則是組織模式的變革,分為三個階段:
- 數位化(Digitization)
將傳統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工具轉成可搜尋的數位格式,例如紙本表單掃描成電子檔、機台數據透過感測器上傳。 - 數位優化 (Digital Optimization)
也可稱作資訊化(Digitalization / IT化),指企業導入資訊系統來提升效率,例如 ERP、MES、CRM,實現內部流程自動化。 - 數位轉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更廣泛、更具策略性的轉變。透過數據驅動流程再設計、組織重構與商業模式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營運方式和商業價值的交付方式。
簡單來說,數位化是「把資料變成0和1」,資訊化是「把系統導入日常工作」,而數位轉型則是「讓數據與科技推動企業整體進化」。三者相輔相成,但只有轉型能真正帶來競爭力的提升。
3. 製造業為什麼需要數位轉型?有哪些痛點?
隨著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變動、淨零碳排,全球製造業正面臨多重挑戰,也迫使製造業數位轉型的需求增加,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與成本壓力:
- 資訊孤島:生產數據散落在不同機台或紙本,缺乏整合,導致即時性不足。
- 人工缺漏:排程、填報、追蹤多靠人工,容易出錯且效率低。
- 成本難掌握:隱性浪費難以追蹤,管理者難以即時判斷成本結構。
- 市場變動:交期縮短、客製化需求增加,傳統流程缺乏彈性。
- 培訓困難:資深人員經驗難以傳承,新進人員難以快速上手。
- 協作貧頸:研發、製造、財務、業務之間資訊不透明,決策容易失準。
數位轉型能提升產業競爭力,將數據整合、流程優化與智慧化協作,確保製造業在面對市場不確定性時,仍能維持效率、品質與競爭力。
4. 我該如何評估公司目前的數位成熟度並找到適合的起點?
數位轉型的第一步是評估數位成熟度,數位成熟度是流程的首要關鍵,必須先確認公司在資料、流程、系統與文化上的狀況,才能評估差距,並規劃合適的第一步:
- 資料管理:檢視數據是否完整、可追溯、能夠即時使用,還是依賴人工與零散紀錄。
- 數位化程度:確認日常流程是否已經電子化或自動化,抑或仍以紙本和人工溝通為主。
- 系統整合:判斷部門之間的系統是否串接,還是各自為政形成資訊孤島。
- 人文素養:評估組織對數據決策與新工具的接受度,員工是否具備數位技能與學習意願。
- 策略目標:檢查企業是否已設定明確的數位轉型願景與 KPI,而非單純「導入一套系統」。
找出起點是由「痛點」出發,並透過階段性的改善,企業才能逐步提升數位成熟度,與其追求完整,不如讓每一個階段都能看到轉型成果。
5. 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何謂轉型成功?我們會將「成功」定義在 ROI 和預期目標,根據 BCG 的研究指出, 僅有 30% 企業完成轉型目標,因為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往往不在技術,而是以下幾點:
- 高層支持與決心:所謂「公司關心領導者關心的事」領導者被視為轉型的傳播長,不只是下放權力給團隊,而是讓團隊感受到高層積極的幫助和支持轉型的決心。
- 明確的願景與目標:清楚的目標,才能展開路徑。轉型不能流於口號,必須對焦目標訂定具體 KPI 與路線圖。
- 跨部門協作:IT 與 OT整合,需要各部門緊密合作,避免資訊孤島。
- 數據治理能力:確保資料完整、準確並可追溯,才有分析與決策的基礎。
- 人才培育與文化:多數人偏好已知的工作習慣,因此,培訓員工並塑造願意嘗試與接受新工具的文化,能減少員工抗拒的心理。
- 漸進式導入:採用「小步快跑」的策略,由單一痛點優先解決,再逐步擴展,能減少風險。
- 成效追蹤與持續改善:導入不是一個階段,而是持續優化的過程,並透過數據驗證成效,才能往對的方向前進。
數位轉型不是一次性專案,而是一段長期旅程。唯有結合領導決心、數據基礎、組織文化,才能對焦企業目標並真正落地,長期累積競爭優勢以跟上變動快速的市場。
6. 數位轉型的成本與投資報酬率(ROI)如何評估?
數位轉型不僅是導入系統的過程,必須對焦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報酬率)還衡量投資效益,從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長期競爭力等面向評估,其中所涵蓋的成本包和系統、硬體、人力培訓和組織變革等。
- 直接成本:包含系統的建置(如 MES、APS、IoT 平台),與硬體設備連線的設施,以及顧問協助導入的服務。
- 間接成本:數位轉型過程中對於人員的培訓,以及流程的調整,這些變動都也會間接影響著原先的產線中斷或效率下降的狀況。
- ROI 評估面向:包含效率是否提升、成本是否下降、品質是否改善、營收是否成長,無論長期、短期,都需要強化數據資產,並提升應變能力與競爭優勢。
- 衡量方式:導入初期,必須要建立共同目標及 KPI,設計對比基準已持續追蹤成果,建議以 1-3 年為週期觀察,勿追求短期效益。
數位轉型的 ROI 評估不能只看財務數字,還要考量長期競爭力與組織韌性。這樣的改變,是否讓企業在市場變動中更快反應、更穩定成長,這才是最核心的投資回報。
7.資安與 IT/OT 整合的風險要怎麼控管?
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與運營技術(Operational Technology, OT)整合能帶來效率,並透過分層管理、持續監控與人員培訓,能降低資安風險:
控管重點清單
- 策略規劃:將資安納入核心目標,並依循國際標準,常見的有 ISO 27001、IEC 62443、NIST CS,落實定期稽核。
- 網路分層:無論是地端或是雲端,都應該將生產設備(OT)與企業資訊系統(IT)建立明確的防火牆和存取機制,降低駭客橫向入侵風險。
- 權限管理:具備資安風險管理的系統,能建立最小化權限原則(Least Privilege),並嚴格管控帳號與存取紀錄,落實多因子驗證(MFA)。
- 即時監測:導入入侵偵測系統(IDS),並建立SOP和日誌監控,當出現異常時,能即時發現可疑行為。
- 弱點管理:針對 IT/OT 系統進行週期性更新,持續監控並改善漏洞。
- 員工培訓:定期培訓,強化資安意識,讓操作人員與 IT 團隊都能理解釣魚郵件、惡意 USB 等常見攻擊手法。
資安風險需長期控管,並透過分層架構、技術防護與人員管理,將影響降到最低。對製造業來說,若產線與企業運營要確保 IT/OT 整合安全,需要從策略、技術、組織流程三個面向進行控管。
8. 舊設備與新系統如何整合?
工廠有既有的設備,大量更換會造成的成本增加,我們能夠透過「資料擷取、系統橋接與分階段導入」的方式,與新系統進行整合。
整合方法清單
- 資料擷取模組:透過感測器或 IoT Gateway,將舊設備的運行數據(如產量、稼動率)轉成可被新系統讀取的格式。
- 協定轉換:利用 OPC UA、MQTT 等中介軟體,讓不同設備根據標準化協定與新系統溝通。
- 分階段導入:優先以關鍵產線或瓶頸設備進行數據化,再逐步擴展到全廠,避免一次性整合的成本過高。
- 混合架構:提取必要的舊設備基本功能,與新系統僅做的資料交換,降低改造難度。
- 專案管理:「短期改善」與「長期升級」的策略並行,兼顧當下效益與未來擴充。
舊設備與新系統的整合,不只是單純的硬體更新,而是透過「加值」與「延壽」的方式,逐步讓企業邁向智慧製造。這樣除了可以保護過去投資,還能夠讓數位轉型更務實、可持續。
9. 哪些數位技術最適合製造業?
數位技術對製造業而言,是能提升資料透明度、優化生產流程並滿足智慧決策,所以從自動化到智慧化,不同階段所需的數位技術不同,常見的技術清單有:
- MES(製造執行系統):銜接產線與管理層,從人、機、物、料、法等面向進行追蹤,實現工單、進度、品質透明化生產管理。
- APS(先進規劃排程):因應市場變動快速,並根據產能、需求、物料與交期,提供最佳化的排程方案,減少瓶頸與延誤。
- IoT(物聯網):感測器與網路連結設備,讓機台運作數據能即時上傳,進行分析與監控。
- AI 與機器學習:應用於需求預測、設備預防維護、品質檢測,幫助企業做出更準確的決策。
- FWR (數據分析與BI):整合跨部門數據,提供視覺化報表,協助管理層發現問題並快速行動。
- 雲端平台:降低系統建置成本,並支援跨地點、跨部門的即時協作。
對製造業來說,數位技術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們建議合適的做法,是根據企業痛點挑選切入點,例如先用 IoT 蒐集資料,再導入 MES/APS 串接流程,最後結合 AI 與數據分析,逐步打造完整的智慧製造體系。
10. 如何選擇合適的數位轉型顧問或服務商?
選擇數位轉型夥伴的關鍵,在於是否能理解產業特性、行業知識,並確保提供的方案能夠順利落地,其中產品、售前和顧問都是協助企業推動變革的關鍵:
- 產業經驗:顧問是否熟悉製造業生態,能清楚掌握工廠流程與痛點,而非只是提供表面建議。
- 成功案例:檢視服務商是否有同樣規模或產業的導入成果,並能舉出具體數字與效益。
- 技術能力:轉型系統有 MES、APS、IoT、AI 等,服務商需具備整合能力,並支援與既有設備的串接。
- 方法論:不同規模或產業有不同需求,服務商須提供滿足需求的導入方法,而不只是賣軟體。
- 在地服務:是否有當地團隊能快速支援,而不是完全仰賴遠端。
- 長期合作性:數位轉型是持續性的服務,服務商須提供維運、教育訓練與升級建議,而非一次性專案交付。
- 文化契合度:顧問是否願意傾聽、理解組織文化,並與內部團隊建立互信合作關係。
好的服務商不僅是系統供應商,更是能與企業並肩作戰的策略夥伴。需具備「理解產業、解決痛點、陪伴成長」的團隊,其中關鍵角色包含研發團隊、售前團隊和顧問團隊,才能讓數位轉型真正落地並持續創造價值。
11. 數位轉型專案的導入流程與時間表?
一般來說,我們在為製造業客戶導入數位轉型專案,會依循四個階段推進,分別為診斷、規劃、導入和優化,但實際的流程與時間仍會取決於企業規模與目標範圍。
- 前期診斷:對目前流程、系統和痛點進行盤點,評估數位成熟度,並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建立一致性的轉型願景與目標,通常時間約 1-2 個月。
- 策略與藍圖規劃:根據現況與目標,制定數位轉型的藍圖與路線同,分別對短、中、長期規劃出 KPI,並選定技術工具與服務上,通常時間約 2-3 個月。
- 系統導入與試點:我們會建議優先選擇一個產線或部門試點,進行小規模的系統導入和設備整合,並根據狀況,對流程調整和人員培訓,通常時間約 3-6 個月。
- 擴展與優化:若小規模呈現正向成長,就能從試點逐步擴展至其他部門或全廠,實時透過數據追蹤並檢視成效,根據導入狀況不斷優化流程和技術,通常時間約 6 個月以上。
根據我們過往的交付經驗,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專案,從診斷到全面導入約需 12–18 個月;大型企業則可能需要 2–3 年甚至更久。但關鍵不在於速度,而在於能否逐步落地,形成持續改善的循環。
12. 政府有哪些數位轉型補助或資源?
面對全球產業數位化轉型與淨零碳排的雙重挑戰,目前台灣中央及地方政府對於數位轉型提供豐富的補助與資源項目,以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
-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對 30 人以下製造行中小企業,補助最高新台幣 10 萬元,作為支援數位人才培訓課程、AI 應用、系統化管理、數位工具導入等。
-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對製造業提供智慧製造人才培訓計畫,每人每 3 年最高新台幣 10 萬元補助。
-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對中小型製造業,提供數位轉型共通輔導計畫,包含雲端解決方案採購、數位診斷與顧問輔導,最高提供 20 萬數位點數補助。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提供數位轉型課程,並將其納入「企業人力資源提升計畫」,補助 70% 的訓練費用,以提高人力數值與競爭力。
實際補助內容及時間,依官方公告為主。
希望透過以上的常見問題與解答能為您帶來初步的方向,但我們也知道製造行業百百種,有不同產線模式、規模大小、客戶需求與市場壓力,都會直接影響著你準備數位轉型的目的。
因此,上述的 FAQ 僅是我們整理出來的通用參考,我們建議安排專業的售前團隊,可到您的工廠,針對您所在的行業,與您一起盤點流程,找出痛點和瓶頸,並在清晰的評估基礎上,與您建立共同的轉型目標。
倘若您仍在觀望或收集資料,也非常歡迎先加入我們的官方 Facebook 社群。這裡我們會定期分享第一手的產業案例、實務經驗與轉型趨勢,讓您能隨時掌握最新的數位化方向,並在適合的時機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