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ản xuất thông minh
Người dẫn đường toàn diện

Giảm chi phí, tăng hiệu quả, nâng cao chất lượng, giảm tồn kho, đổi mới lợi thế cạnh tranh

Thôngtin tức thời

品牌新聞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IoT(物聯網)就是讓「萬物」都能藉由網路連結,彼此交換資料、互相學習。從家裡的智慧電錶、醫院的病患監測系統,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與感測器,全都能透過雲端平台即時傳輸資訊。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oT:如果傳統的機器是一個「人」,那 IoT 就是讓這個人「開竅」。他不只會動,還能聽、能看、能思考。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決策模式的革命,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 而這個概念在製造業轉型中特別關鍵。過去的工廠靠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如今藉由 IoT 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機台狀態、預測維修時程、甚至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也因此,IoT 不再只是「IT 的延伸」,而是企業邁向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不可或缺的基礎。 IoT的運作原理:感測、連線、分析、決策 要真正看懂 IoT 的運作,筆者建議先了解它的「四層架構」: 感測層(Perception Layer): 這是 IoT 的「五官」,負責收集資料。像是溫度感測器、震動感測器、RFID 標籤等,都是感測層的成員。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狀態轉換成數位訊號。 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好比 IoT 的「血管系統」,負責把資料傳出去。常見的傳輸方式包括 Wi-Fi、5G、LoRa、甚至工業乙太網。沒有穩定的網路,就像身體血管堵住一樣,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 平台層(Platform Layer): 所有的資料都會被送到這裡彙整、儲存與初步分析。它是 IoT 的「大腦皮層」,負責思考與整合。例如企業會把機台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如 Azure IoT Hub、AWS IoT Core),再用演算法進行預測與診斷。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這一層就是 IoT 最被看見的部分,也是「智慧製造」的靈魂所在。透過視覺化儀表板、預警通知、AI 模型分析,決策者能更快發現異常、做出行動。 在筆者協助企業導入 IoT 專案的經驗中,最關鍵的一步往往不是「裝設備」,而是「讓資料流動起來」。資料從感測到上雲、再到分析與決策,這一連串過程如果能順暢,就能讓工廠真正從傳統自動化進化成智慧工廠。 IoT與傳統自動化的差異 很多製造業老闆會問筆者:「我以前就有自動化產線啊,為什麼還要導入 IoT?」 這問題問得好,其實 ...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與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數位系統的「智慧製造」。 傳統製造的困境: 智慧製造的優勢: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像用傳統相機與用智慧手機拍照的差別。傳統相機需要手動調光、對焦,而智慧手機早就能自動判斷場景、即時修圖。數位轉型讓製造業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智慧」。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系統,而是重新定義製造流程 很多企業誤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就等於完成數位轉型,但筆者要說,這樣的想法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卻不運動,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改變整個運作邏輯。 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人與流程的重新協作。 筆者曾陪同一家傳產工廠導入MES系統,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覺得「要多輸入資料很麻煩」。但當他們看見數據能自動生成報表、品質異常能即時追蹤、產能分析更透明時,大家反而主動提出改善建議。這時候的轉型,才是真正的「落地」。 數位轉型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讓整個企業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讓決策不再靠經驗拍腦袋,而是根據數據與模型演算;讓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用同一份即時資訊協同運作。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筆者在與眾多製造業企業主對談時,常聽到一句話:「我們知道要數位轉型,但到底轉去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傳產共同的疑問。轉型並不是換一套系統或添購幾台機器就結束,而是要明確知道「要變成什麼樣的企業」。 對製造業而言,數位轉型的核心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目標:資訊透明化、流程智慧化、產能最優化。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三顆輪子,少一顆就無法往前跑。 目標一:「資訊透明化」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在傳統製造業時代,老闆常說:「我看料況就知道進度哪裡卡。」但當訂單量暴增、生產基地遍佈多地時,這種「靠感覺」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堪負荷。 資訊透明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決策都建立在即時、準確的數據之上。從原料進廠、工單發出、製程進度、機台稼動率到成品出貨,所有環節都能即時掌握。這樣不僅能縮短決策時間,也能減少錯誤判斷帶來的損失。 舉例來說,導入 MES(製造執行系統)後,主管能即時看到哪一條產線異常、哪台機台停機多久、哪批物料快不夠。過去要靠人打電話、傳LINE群組確認的資訊,如今只要打開儀表板,一目了然。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資訊透明化就像給企業裝上一副透視眼鏡。從此你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能清楚看到全貌,知道該在哪裡動刀、該在哪裡加強。 目標二:「流程智慧化」用系統減少人為失誤 製造現場最怕的,不是產線出錯,而是沒有人發現出錯。傳統流程往往依賴人工紀錄與判斷,出錯了還得回頭追資料、查表格、問人,光是找到問題點就要花上幾天。 流程智慧化的重點,是讓系統「學會幫人想」,藉由自動化邏輯與AI分析,取代繁瑣重複的人工作業,降低錯誤率並提高反應速度。 舉例來說,APS(先進排程系統)能根據產能、物料庫存與交期自動排程,當某機台突發停機時,系統會即時重新分配任務,確保整體生產不中斷。WMS(倉儲管理系統)則能自動判斷最合理的入出庫路線,避免人員搬錯料、撿錯貨。 筆者常形容:流程智慧化就像給工廠裝上「自動導航系統」。不論你有幾條產線、多少道工序,系統都能自動指引最佳路徑,讓現場人員不再迷路。 當流程變得智慧,不僅錯誤率下降,整體效率也會倍數提升。這種「減法的管理」,降低錯誤、減少等待、減少人為干擾,反而讓企業的效益成倍增加。 目標三:「產能最優化」精準匹配訂單與產線 筆者見過太多工廠同時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邊產線忙得像打仗,另一邊卻在閒著吹冷氣。這其實不是人力問題,而是資訊與產能調配沒做到「最佳化」。 所謂的產能最優化,就是要做到「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價值」。這需要依靠數據分析與系統整合,把訂單需求、機台能力、物料存量、人力配置串成一張動態網路。 當訂單變動時,系統能即時模擬生產情境,找出最合適的生產路徑;當人力不足或設備維修時,也能自動重新分配排程,確保產線持續運作。 這就像下西洋棋,高手不是看眼前一步,而是能預判後三步。產能最優化讓企業不再「被動生產」,而是「主動調整」。它能讓工廠從「忙亂中趕單」變成「節奏中掌控」,每一分產能都花在刀口上。 製造業數位轉型關鍵系統:MES、APS、WMS到底是什麼? 筆者常在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輔導時,聽到老闆們苦笑說:「這些英文縮寫看起來很厲害,但我到底要先導哪一個?」 其實,MES、APS、WMS三者就像是智慧工廠的「大腦」、「神經系統」與「血管網路」,彼此分工不同,卻緊密協作,缺一不可。要搞懂數位轉型的關鍵核心,先認識這三套系統,就能看清智慧製造的整體藍圖。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製造執行系統的角色 若把企業的ERP視為「總指揮部」,那MES就是「現場指揮官」。它負責把ERP下達的生產計畫,真正落實到每一台機台、每一筆工單、每一位操作員身上。 MES的核心功能,是在生產現場進行即時監控與管控。它記錄每道製程的狀態,包括開工、完工、停機、報修、良率、耗材使用等等,讓管理層能隨時掌握生產狀況。 舉例來說,一家汽車零件廠導入MES後,能即時看到A產線目前完成了幾個件、B機台因模具異常停了多久、C批次的良率是否低於標準。這些資料不再靠人工紀錄或月底才彙整,而是即時回傳到系統,形成透明的數據流。 筆者常說,MES就像是工廠的黑盒子加上心臟監測器,能記錄每個細節、提醒異常發生,讓企業真正掌握「現在正在發生什麼」。 透過MES,製造業能做到: 當資訊透明,決策自然更快、更準,這正是數位轉型的第一步。 APS(Advanced Planning ...
Nội dung chi tiết →
課程活動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主題: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活動時間:14:00–15:00(13:50開放入場) 活動形式:Webinar 報名截止日:11/18(星期二)17:00 活動大綱: 為什麼「生產效能」已成為企業競爭關鍵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系統,而是改變生產思維 以智慧系統打造高效製程:從現場資料到決策行動 ★適合對象:企業主、廠長、生產製造、生管、採購、資材、品保、品管、資訊等部門主管人員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當 AI Agent 遇上隱性經驗

在製造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工廠建設中,隱性經驗與 AI Agent 的結合成為關鍵議題。本文探討 AI 在工業 4.0 環境下的應用侷限,包括狹窄型 AI 對新情境的不適應、偏見與幻覺問題。透過工廠老員工與老闆的雙重視角,我們揭示 AI 與人類經驗的互動及現場導入挑戰。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數位轉型第六章-前進現代化運營

數位轉型是基礎,智慧化才是未來競爭力。我們發現,多數轉型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仍停留在「資料能被看見,但決策者仍需自行思考」的階段,面臨「資料孤島」、「認知負荷過高」與「決策流程未改變」等挑戰。 為協助製造業克服組織變革與資料治理挑戰,我們提出「智慧製造四階落地框架」,從流程標準化逐步邁向決策智慧化。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人機協作的新格局,透過邊緣運算與即時回饋,讓人與設備能共思、共判、共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設備速度轉向決策品質。立即了解如何透過「場景驅動式導入」策略,加速您的OT/IT 整合與轉型進程。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鼎華智能sMES捐贈虎尾科大 全力培育跨領域智慧人才

記者蔡佩曼/雲林報導鼎華智能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今(1)日贈一套值約新台幣580萬元之「sMES」給該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並於虎尾科大貴賓室辦理贈儀式,「sMES」系統將有利於教學研究使用,雙方並持續產學合作交流.共同培育智慧生產領域菁英。經濟部因應國內智慧製造發趨勢與人才需要,於2016年建立i產能定.虎尾科大工業管理系為「智慧生產工程師」能力鑑定認同校.設有術考試場所.及精實智慧製造實驗室培訓域。並針對智慧生產專業人才進行培育,導入產業合作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成為跨領域智慧生產人才。虎尾科技大學說明,此次捐贈由虎尾科大工業管理系副教授李引薦,由鼎華智能總經理嚴子翔代表鼎華智能無償捐贈「sMES_系聚於智慧製造與工業互聯網,助產業生產過程數位化、網路化及智慧化:運用於教學現場,可增工管系課程接軌產業智慧化。虎尾科技大學校長張信良表示.鼎華智能為輔助高科技或傳統製造業在生產排程、製造執行及品質管理之產品與技術發展之公司,應用層面包含半導體、電子組裝、五加工、汽配、塑膠製品等行業.提供企業數位轉型所需之軟硬體基礎建設,協助企業完善在生產運營管理數位化、智能化的推進。虎尾科大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携手企業共實踐社會責任·校長張信良並邀請鼎華智能成為產學合作夥伴,以輔導「sMES」製造執行系統學生實操作,深化學生產業製造管理之專業技術,共同培育跨領域智慧生產人才,加速產業創新。原文網址:鼎華智能sMES贈虎科大全培育跨領域智慧人才|ETtoday地方新聞|ETtoday新聞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1201/2136069.htm#ixzz7G277uJ7J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e相關連結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cooperation/557833.htmle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11201/40704678.htmle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497505t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鼎華智能榮獲IIA2022年國際創新獎,勇奪服務與解決方案獎項

  亞洲企業組織(Enterprise Asia)於12月16日於曼谷舉辦2022國際創新獎頒獎典禮頒發獎盃(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wards 2022, IIA),為全球最受矚目之創新服務獎項,今年全球共計超過180件作品報名,鼎華智能憑藉行業經驗置入軟體產品結合整合中台,解決當前製造業在數位轉型上的整合寬度與延伸深度的困境,達到企業高效數位化與智能化,斬獲IIA國際創新獎的服務與解決方案獎項。  鼎華智能創新流程與解決方案  覆蓋多行業數位轉型第一步   鼎華智能擁有MOM智慧工廠全面解決方案,包含APS(先進排程系統),MES(製造執行系統),QMS(品質管理系統),憑藉多年超過1500家離散行業,電子製造行業與半導體行業25年的導入實施經驗,將軟體模組化,並發展行業包,製程插件與ESB中台,搭配標準導入手法,進而成為適用於各行各業的解決方案,協助客戶加速達到產業界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同時針對延伸性藉由ESB中台,企業數據互通,異質軟體應用整合,數據無縫接軌,不會斷鏈,達到工業數位化行業普惠,易操作,易實施,易維護,易延伸,易整合,低耦合與低客製,達到提高管理可視性、生產計劃調度與設備妥善率。 秉持各行各業皆可普惠數位轉型 協助企業從專業製造團隊晉升專業製造公司   秉持著創新流程解決方案能覆蓋各行各業的精神,鼎華智能期望透過行業智慧製造軟體的導入,將企業賦能,從細切行業到終端工廠,運用行業流程包與製程插件,提煉企業的行業經驗置入系統,達到整廠數位化,整廠智能化與整廠雲端化,協助企業高效上雲上平台,將製造數據關聯,可通透,可預測,進而自適應,從製造團隊晉升為製造公司。 關於鼎華智能 鼎華智能為輔助高科技或傳統製造業在生產排程、製造執行及品質管理之產品與技術發展之公司,比IT公司更懂得管理諮詢,比管理諮詢公司更懂得落地實現,應用層面包含半導體、電子組裝、五金加工、汽配、塑膠製品等行業,提供企業數位轉型所需之軟硬體基礎建設,協助企業完善在生產運營管理數位化、智能化的推進。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造訪台灣鼎華官網:https://www.digihua.com.tw/
Nội dung chi tiết →
課程活動

疫情新常態下 製造業如何有效運營產能不中斷

智造專家開講 疫情新常態下 製造業如何有效運營產能不中斷 在台灣疫情延燒之際,突如其來的動盪,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企業除了做好應變的經營措施,更要開始積極面對抗疫新常態。鼎華智能作為深耕台灣20餘年的智慧製造專家,協助超過1200家客戶完成智能化轉型,奠定了無數企業打造製造運營的良好底質,透過現場數位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生產調度與低接觸運作機制,在面對全球疫情與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競爭的力就在這毫米之間…   立即報名 專家介紹 製造業行業專家 盧詩堯 活動日期/地點 線上研討會 適合參加對象 半導體及相關產業企業高階、製造主管及人員、生館主管及人員、資訊主管及人員。 Screenshot
Nội dung chi tiết →
課程活動

半導體先驅 邁向無人工廠全自動案例分享

智造專家開講 半導體先驅 邁向無人工廠全自動案例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反觀半導體市場隨著5G、筆電、車用電子升溫,需求劇烈成長,全面供不應求,且成長幅度遠大於產能成長速度,結構性的產能問題預計將持續到2023年。 面對全球晶片荒,各大晶圓代工廠除了積極加速擴產,更以無人工廠為目標!  立即報名 締造在 半導體各領域的強勢領先 透過製造執行管控與設備、物流的緊密串連,實現了高效產線應變、高度智能化及全自動生產循環,這一波趨勢的熱燙,半導體產業除了強化技術的優勢,如何接應市場的轉變,突破產能利用,此次活動特別邀請行業智造專家古惠瑜協理,以超過13年的半導體CIM統籌及建廠經歷現身說法,帶領我們掌握前瞻的思考佈局,締造在半導體各領域的強勢領先。  時間 議程 13:00 -13:30 歡迎蒞臨 13:30 -13:40 主辦單位致歡迎詞 13:40 -14:30 一、半導體Foundry廠打造全自動規劃的挑戰與歷程 講師:鼎華智能 古惠瑜協理 14:30 -15:40 二、半導體產業全面戒備,突破產能的IOT驅動 ...
Nội dung chi tiết →
課程活動

IT+OT數據驅動 雙核引領智能工廠高效應變

智造專家開講 IT+OT數據驅動 雙核引領智能工廠高效應變 PCB產業是電子組件的支撐體,是”電子產業之母”,隨著終端消費產品的生命週期日趨縮短,及大量客制化的消費市場趨勢,如果無法即時應市場需求動、通透掌握現資訊,將使整個接單到出貨的挑戰更行艱難!回應市場變動的能力與速度已然成為在激烈競爭中的致勝因素。生產現場如何提高反應變動的速度,便是企業面對的挑戰。   立即報名 專家介紹 高技企業 陳俊男 副理 鼎華智能 李文偉 副總 迅得機械 呂文斌 技術長 活動日期/地點 【線上研討會】5/13(五)13:30 適合參加對象 PCB及相關產業企業高階、製造、生管、品質、資訊主管及人員
Nội dung chi tiết →
課程活動

半導體先驅 邁向無人工廠全自動案例分享

智造專家開講 半導體先驅 邁向無人工廠全自動案例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反觀半導體市場隨著5G、筆電、車用電子升溫,需求劇烈成長,全面供不應求,且成長幅度遠大於產能成長速度,結構性的產能問題預計將持續到2023年。 面對全球晶片荒,各大晶圓代工廠除了積極加速擴產,更以無人工廠為目標!  立即報名 締造在 半導體各領域的強勢領先 透過製造執行管控與設備、物流的緊密串連,實現了高效產線應變、高度智能化及全自動生產循環,這一波趨勢的熱燙,半導體產業除了強化技術的優勢,如何接應市場的轉變,突破產能利用,此次活動特別邀請行業智造專家古惠瑜協理,以超過13年的半導體CIM統籌及建廠經歷現身說法,帶領我們掌握前瞻的思考佈局,締造在半導體各領域的強勢領先。  時間 議程 13:00 -13:30 歡迎蒞臨 13:30 -13:40 主辦單位致歡迎詞 13:40 -14:30 一、半導體Foundry廠打造全自動規劃的挑戰與歷程 講師:鼎華智能 古惠瑜協理 14:30 -15:40 二、半導體產業全面戒備,突破產能的IOT驅動 ...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
Nội dung chi tiết →
課程活動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主題: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活動時間:14:00–15:00(13:50開放入場) 活動形式:Webinar 報名截止日:11/18(星期二)17:00 活動大綱: 為什麼「生產效能」已成為企業競爭關鍵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系統,而是改變生產思維 以智慧系統打造高效製程:從現場資料到決策行動 ★適合對象:企業主、廠長、生產製造、生管、採購、資材、品保、品管、資訊等部門主管人員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當 AI Agent 遇上隱性經驗

在製造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工廠建設中,隱性經驗與 AI Agent 的結合成為關鍵議題。本文探討 AI 在工業 4.0 環境下的應用侷限,包括狹窄型 AI 對新情境的不適應、偏見與幻覺問題。透過工廠老員工與老闆的雙重視角,我們揭示 AI 與人類經驗的互動及現場導入挑戰。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數位轉型第六章-前進現代化運營

數位轉型是基礎,智慧化才是未來競爭力。我們發現,多數轉型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仍停留在「資料能被看見,但決策者仍需自行思考」的階段,面臨「資料孤島」、「認知負荷過高」與「決策流程未改變」等挑戰。 為協助製造業克服組織變革與資料治理挑戰,我們提出「智慧製造四階落地框架」,從流程標準化逐步邁向決策智慧化。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人機協作的新格局,透過邊緣運算與即時回饋,讓人與設備能共思、共判、共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設備速度轉向決策品質。立即了解如何透過「場景驅動式導入」策略,加速您的OT/IT 整合與轉型進程。
Nội dung chi tiết →
品牌新聞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詳細內容 →
品牌新聞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IoT(物聯網)就是讓「萬物」都能藉由網路連結,彼此交換資料、互相學習。從家裡的智慧電錶、醫院的病患監測系統,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與感測器,全都能透過雲端平台即時傳輸資訊。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oT:如果傳統的機器是一個「人」,那 IoT 就是讓這個人「開竅」。他不只會動,還能聽、能看、能思考。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決策模式的革命,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 而這個概念在製造業轉型中特別關鍵。過去的工廠靠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如今藉由 IoT 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機台狀態、預測維修時程、甚至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也因此,IoT 不再只是「IT 的延伸」,而是企業邁向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不可或缺的基礎。 IoT的運作原理:感測、連線、分析、決策 要真正看懂 IoT 的運作,筆者建議先了解它的「四層架構」: 感測層(Perception Layer): 這是 IoT 的「五官」,負責收集資料。像是溫度感測器、震動感測器、RFID 標籤等,都是感測層的成員。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狀態轉換成數位訊號。 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好比 IoT 的「血管系統」,負責把資料傳出去。常見的傳輸方式包括 Wi-Fi、5G、LoRa、甚至工業乙太網。沒有穩定的網路,就像身體血管堵住一樣,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 平台層(Platform Layer): 所有的資料都會被送到這裡彙整、儲存與初步分析。它是 IoT 的「大腦皮層」,負責思考與整合。例如企業會把機台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如 Azure IoT Hub、AWS IoT Core),再用演算法進行預測與診斷。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這一層就是 IoT 最被看見的部分,也是「智慧製造」的靈魂所在。透過視覺化儀表板、預警通知、AI 模型分析,決策者能更快發現異常、做出行動。 在筆者協助企業導入 IoT 專案的經驗中,最關鍵的一步往往不是「裝設備」,而是「讓資料流動起來」。資料從感測到上雲、再到分析與決策,這一連串過程如果能順暢,就能讓工廠真正從傳統自動化進化成智慧工廠。 IoT與傳統自動化的差異 很多製造業老闆會問筆者:「我以前就有自動化產線啊,為什麼還要導入 IoT?」 這問題問得好,其實 ...
詳細內容 →
品牌新聞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與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數位系統的「智慧製造」。 傳統製造的困境: 智慧製造的優勢: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像用傳統相機與用智慧手機拍照的差別。傳統相機需要手動調光、對焦,而智慧手機早就能自動判斷場景、即時修圖。數位轉型讓製造業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智慧」。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系統,而是重新定義製造流程 很多企業誤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就等於完成數位轉型,但筆者要說,這樣的想法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卻不運動,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改變整個運作邏輯。 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人與流程的重新協作。 筆者曾陪同一家傳產工廠導入MES系統,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覺得「要多輸入資料很麻煩」。但當他們看見數據能自動生成報表、品質異常能即時追蹤、產能分析更透明時,大家反而主動提出改善建議。這時候的轉型,才是真正的「落地」。 數位轉型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讓整個企業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讓決策不再靠經驗拍腦袋,而是根據數據與模型演算;讓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用同一份即時資訊協同運作。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筆者在與眾多製造業企業主對談時,常聽到一句話:「我們知道要數位轉型,但到底轉去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傳產共同的疑問。轉型並不是換一套系統或添購幾台機器就結束,而是要明確知道「要變成什麼樣的企業」。 對製造業而言,數位轉型的核心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目標:資訊透明化、流程智慧化、產能最優化。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三顆輪子,少一顆就無法往前跑。 目標一:「資訊透明化」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在傳統製造業時代,老闆常說:「我看料況就知道進度哪裡卡。」但當訂單量暴增、生產基地遍佈多地時,這種「靠感覺」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堪負荷。 資訊透明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決策都建立在即時、準確的數據之上。從原料進廠、工單發出、製程進度、機台稼動率到成品出貨,所有環節都能即時掌握。這樣不僅能縮短決策時間,也能減少錯誤判斷帶來的損失。 舉例來說,導入 MES(製造執行系統)後,主管能即時看到哪一條產線異常、哪台機台停機多久、哪批物料快不夠。過去要靠人打電話、傳LINE群組確認的資訊,如今只要打開儀表板,一目了然。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資訊透明化就像給企業裝上一副透視眼鏡。從此你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能清楚看到全貌,知道該在哪裡動刀、該在哪裡加強。 目標二:「流程智慧化」用系統減少人為失誤 製造現場最怕的,不是產線出錯,而是沒有人發現出錯。傳統流程往往依賴人工紀錄與判斷,出錯了還得回頭追資料、查表格、問人,光是找到問題點就要花上幾天。 流程智慧化的重點,是讓系統「學會幫人想」,藉由自動化邏輯與AI分析,取代繁瑣重複的人工作業,降低錯誤率並提高反應速度。 舉例來說,APS(先進排程系統)能根據產能、物料庫存與交期自動排程,當某機台突發停機時,系統會即時重新分配任務,確保整體生產不中斷。WMS(倉儲管理系統)則能自動判斷最合理的入出庫路線,避免人員搬錯料、撿錯貨。 筆者常形容:流程智慧化就像給工廠裝上「自動導航系統」。不論你有幾條產線、多少道工序,系統都能自動指引最佳路徑,讓現場人員不再迷路。 當流程變得智慧,不僅錯誤率下降,整體效率也會倍數提升。這種「減法的管理」,降低錯誤、減少等待、減少人為干擾,反而讓企業的效益成倍增加。 目標三:「產能最優化」精準匹配訂單與產線 筆者見過太多工廠同時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邊產線忙得像打仗,另一邊卻在閒著吹冷氣。這其實不是人力問題,而是資訊與產能調配沒做到「最佳化」。 所謂的產能最優化,就是要做到「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價值」。這需要依靠數據分析與系統整合,把訂單需求、機台能力、物料存量、人力配置串成一張動態網路。 當訂單變動時,系統能即時模擬生產情境,找出最合適的生產路徑;當人力不足或設備維修時,也能自動重新分配排程,確保產線持續運作。 這就像下西洋棋,高手不是看眼前一步,而是能預判後三步。產能最優化讓企業不再「被動生產」,而是「主動調整」。它能讓工廠從「忙亂中趕單」變成「節奏中掌控」,每一分產能都花在刀口上。 製造業數位轉型關鍵系統:MES、APS、WMS到底是什麼? 筆者常在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輔導時,聽到老闆們苦笑說:「這些英文縮寫看起來很厲害,但我到底要先導哪一個?」 其實,MES、APS、WMS三者就像是智慧工廠的「大腦」、「神經系統」與「血管網路」,彼此分工不同,卻緊密協作,缺一不可。要搞懂數位轉型的關鍵核心,先認識這三套系統,就能看清智慧製造的整體藍圖。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製造執行系統的角色 若把企業的ERP視為「總指揮部」,那MES就是「現場指揮官」。它負責把ERP下達的生產計畫,真正落實到每一台機台、每一筆工單、每一位操作員身上。 MES的核心功能,是在生產現場進行即時監控與管控。它記錄每道製程的狀態,包括開工、完工、停機、報修、良率、耗材使用等等,讓管理層能隨時掌握生產狀況。 舉例來說,一家汽車零件廠導入MES後,能即時看到A產線目前完成了幾個件、B機台因模具異常停了多久、C批次的良率是否低於標準。這些資料不再靠人工紀錄或月底才彙整,而是即時回傳到系統,形成透明的數據流。 筆者常說,MES就像是工廠的黑盒子加上心臟監測器,能記錄每個細節、提醒異常發生,讓企業真正掌握「現在正在發生什麼」。 透過MES,製造業能做到: 當資訊透明,決策自然更快、更準,這正是數位轉型的第一步。 APS(Advanced Planning ...
詳細內容 →
品牌新聞

鼎華智能sMES捐贈虎尾科大 全力培育跨領域智慧人才

記者蔡佩曼/雲林報導鼎華智能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今(1)日贈一套值約新台幣580萬元之「sMES」給該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並於虎尾科大貴賓室辦理贈儀式,「sMES」系統將有利於教學研究使用,雙方並持續產學合作交流.共同培育智慧生產領域菁英。經濟部因應國內智慧製造發趨勢與人才需要,於2016年建立i產能定.虎尾科大工業管理系為「智慧生產工程師」能力鑑定認同校.設有術考試場所.及精實智慧製造實驗室培訓域。並針對智慧生產專業人才進行培育,導入產業合作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成為跨領域智慧生產人才。虎尾科技大學說明,此次捐贈由虎尾科大工業管理系副教授李引薦,由鼎華智能總經理嚴子翔代表鼎華智能無償捐贈「sMES_系聚於智慧製造與工業互聯網,助產業生產過程數位化、網路化及智慧化:運用於教學現場,可增工管系課程接軌產業智慧化。虎尾科技大學校長張信良表示.鼎華智能為輔助高科技或傳統製造業在生產排程、製造執行及品質管理之產品與技術發展之公司,應用層面包含半導體、電子組裝、五加工、汽配、塑膠製品等行業.提供企業數位轉型所需之軟硬體基礎建設,協助企業完善在生產運營管理數位化、智能化的推進。虎尾科大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携手企業共實踐社會責任·校長張信良並邀請鼎華智能成為產學合作夥伴,以輔導「sMES」製造執行系統學生實操作,深化學生產業製造管理之專業技術,共同培育跨領域智慧生產人才,加速產業創新。原文網址:鼎華智能sMES贈虎科大全培育跨領域智慧人才|ETtoday地方新聞|ETtoday新聞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1201/2136069.htm#ixzz7G277uJ7J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e相關連結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cooperation/557833.htmle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11201/40704678.htmle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497505t
詳細內容 →
品牌新聞

鼎華智能榮獲IIA2022年國際創新獎,勇奪服務與解決方案獎項

  亞洲企業組織(Enterprise Asia)於12月16日於曼谷舉辦2022國際創新獎頒獎典禮頒發獎盃(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wards 2022, IIA),為全球最受矚目之創新服務獎項,今年全球共計超過180件作品報名,鼎華智能憑藉行業經驗置入軟體產品結合整合中台,解決當前製造業在數位轉型上的整合寬度與延伸深度的困境,達到企業高效數位化與智能化,斬獲IIA國際創新獎的服務與解決方案獎項。  鼎華智能創新流程與解決方案  覆蓋多行業數位轉型第一步   鼎華智能擁有MOM智慧工廠全面解決方案,包含APS(先進排程系統),MES(製造執行系統),QMS(品質管理系統),憑藉多年超過1500家離散行業,電子製造行業與半導體行業25年的導入實施經驗,將軟體模組化,並發展行業包,製程插件與ESB中台,搭配標準導入手法,進而成為適用於各行各業的解決方案,協助客戶加速達到產業界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同時針對延伸性藉由ESB中台,企業數據互通,異質軟體應用整合,數據無縫接軌,不會斷鏈,達到工業數位化行業普惠,易操作,易實施,易維護,易延伸,易整合,低耦合與低客製,達到提高管理可視性、生產計劃調度與設備妥善率。 秉持各行各業皆可普惠數位轉型 協助企業從專業製造團隊晉升專業製造公司   秉持著創新流程解決方案能覆蓋各行各業的精神,鼎華智能期望透過行業智慧製造軟體的導入,將企業賦能,從細切行業到終端工廠,運用行業流程包與製程插件,提煉企業的行業經驗置入系統,達到整廠數位化,整廠智能化與整廠雲端化,協助企業高效上雲上平台,將製造數據關聯,可通透,可預測,進而自適應,從製造團隊晉升為製造公司。 關於鼎華智能 鼎華智能為輔助高科技或傳統製造業在生產排程、製造執行及品質管理之產品與技術發展之公司,比IT公司更懂得管理諮詢,比管理諮詢公司更懂得落地實現,應用層面包含半導體、電子組裝、五金加工、汽配、塑膠製品等行業,提供企業數位轉型所需之軟硬體基礎建設,協助企業完善在生產運營管理數位化、智能化的推進。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造訪台灣鼎華官網:https://www.digihua.com.tw/
詳細內容 →
課程活動

疫情新常態下 製造業如何有效運營產能不中斷

智造專家開講 疫情新常態下 製造業如何有效運營產能不中斷 在台灣疫情延燒之際,突如其來的動盪,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企業除了做好應變的經營措施,更要開始積極面對抗疫新常態。鼎華智能作為深耕台灣20餘年的智慧製造專家,協助超過1200家客戶完成智能化轉型,奠定了無數企業打造製造運營的良好底質,透過現場數位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生產調度與低接觸運作機制,在面對全球疫情與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競爭的力就在這毫米之間…   立即報名 專家介紹 製造業行業專家 盧詩堯 活動日期/地點 線上研討會 適合參加對象 半導體及相關產業企業高階、製造主管及人員、生館主管及人員、資訊主管及人員。 Screenshot
詳細內容 →
品牌新聞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詳細內容 →
品牌新聞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
詳細內容 →
品牌新聞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
詳細內容 →

Đào sâu vào ngành công nghiệp
Sở hữu giải pháp hoàn chỉnhNhà lãnh đạo trong lĩnh vực sản xuất thông minh

Dinghua có hơn 25 năm kinh nghiệm trong lĩnh vực lập kế hoạch sản xuất và hệ thống thực thi sản xuất (MES), phát triển sâu tại Đài Loan, đặt nền tảng tại Trung Quốc và mở rộng khắp châu Á – Thái Bình Dương. Tập trung vào sản xuất thông minh và ứng dụng Internet công nghiệp, phục vụ hơn 2.000 doanh nghiệp sản xuất rời rạc và hơn 200 khách hàng ngành bán dẫn, xây dựng hơn 20 trung tâm trình diễn thông minh trên toàn khu vực châu Á – Thái Bình Dương.

Ngành nghề chuyên biệt
Giải pháp
0 +
Phát triển bền vững
Bảo đảm cho khách hàng
0 Năm
Điểm dịch vụ tại khu vực châu Á - Thái Bình Dương
Các trường hợp thành công trong chuỗi cung ứng
0 +
Bán dẫn
Hợp tác ngành
0 +
Tinh luyện giải pháp ngành
Dẫn dắt nhu cầu khách hàng
0 +

Giải pháp ngành nghề toàn diện

Chúng tôi sở hữu các giải pháp công nghiệp toàn diện,
dẫn dắt doanh nghiệp nhanh chóng tiến vào ứng dụng kết nối thông minh.

  Nâng cao toàn diện việc kiểm soát chất lượng quy trình sản xuất  ◀

Trước sự thay đổi của ngành bán dẫn toàn cầu, Trung Quốc, Hàn Quốc và Đài Loan vẫn sẽ là ba thị trường thiết bị bán dẫn lớn nhất thế giới.
Các doanh nghiệp bán dẫn cần làm thế nào để nhận biết điểm yếu của mình, sớm đột phá và ứng phó với những thách thức và cơ hội từ bên trong lẫn bên ngoài?

  Giải pháp sản xuất thông minh cho ngành máy tính công nghiệp và thiết bị mạng viễn thông   ◀

Xây dựng hiện trường sản xuất minh bạch thông qua giải pháp sản xuất thông minh; đề xuất kế hoạch sản xuất tối ưu, nâng cao năng lực lập lịch và hiệu quả sản xuất của doanh nghiệp.

  Giải pháp cho ngành thiết bị vệ sinh, linh kiện cố định, ép nhựa và linh kiện cơ khí   ◀

Rút ngắn thời gian giao hàng, nâng cao hiệu suất sản xuất; tăng cường ứng dụng số hóa trong ngành, nâng cao năng lực cạnh tranh; cải thiện chất lượng sản phẩm và tối ưu hóa năng suất; hỗ trợ doanh nghiệp liên tục cải tiến các điểm đau trong quản lý sản xuất.

Trường hợpthành công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詳細內容 →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IoT(物聯網)就是讓「萬物」都能藉由網路連結,彼此交換資料、互相學習。從家裡的智慧電錶、醫院的病患監測系統,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與感測器,全都能透過雲端平台即時傳輸資訊。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oT:如果傳統的機器是一個「人」,那 IoT 就是讓這個人「開竅」。他不只會動,還能聽、能看、能思考。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決策模式的革命,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 而這個概念在製造業轉型中特別關鍵。過去的工廠靠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如今藉由 IoT 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機台狀態、預測維修時程、甚至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也因此,IoT 不再只是「IT 的延伸」,而是企業邁向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不可或缺的基礎。 IoT的運作原理:感測、連線、分析、決策 要真正看懂 IoT 的運作,筆者建議先了解它的「四層架構」: 感測層(Perception Layer): 這是 IoT 的「五官」,負責收集資料。像是溫度感測器、震動感測器、RFID 標籤等,都是感測層的成員。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狀態轉換成數位訊號。 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好比 IoT 的「血管系統」,負責把資料傳出去。常見的傳輸方式包括 Wi-Fi、5G、LoRa、甚至工業乙太網。沒有穩定的網路,就像身體血管堵住一樣,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 平台層(Platform Layer): 所有的資料都會被送到這裡彙整、儲存與初步分析。它是 IoT 的「大腦皮層」,負責思考與整合。例如企業會把機台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如 Azure IoT Hub、AWS ...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與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數位系統的「智慧製造」。 傳統製造的困境: 智慧製造的優勢: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像用傳統相機與用智慧手機拍照的差別。傳統相機需要手動調光、對焦,而智慧手機早就能自動判斷場景、即時修圖。數位轉型讓製造業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智慧」。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系統,而是重新定義製造流程 很多企業誤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就等於完成數位轉型,但筆者要說,這樣的想法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卻不運動,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改變整個運作邏輯。 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人與流程的重新協作。 筆者曾陪同一家傳產工廠導入MES系統,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覺得「要多輸入資料很麻煩」。但當他們看見數據能自動生成報表、品質異常能即時追蹤、產能分析更透明時,大家反而主動提出改善建議。這時候的轉型,才是真正的「落地」。 數位轉型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讓整個企業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讓決策不再靠經驗拍腦袋,而是根據數據與模型演算;讓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用同一份即時資訊協同運作。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筆者在與眾多製造業企業主對談時,常聽到一句話:「我們知道要數位轉型,但到底轉去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傳產共同的疑問。轉型並不是換一套系統或添購幾台機器就結束,而是要明確知道「要變成什麼樣的企業」。 對製造業而言,數位轉型的核心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目標:資訊透明化、流程智慧化、產能最優化。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三顆輪子,少一顆就無法往前跑。 目標一:「資訊透明化」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在傳統製造業時代,老闆常說:「我看料況就知道進度哪裡卡。」但當訂單量暴增、生產基地遍佈多地時,這種「靠感覺」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堪負荷。 資訊透明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決策都建立在即時、準確的數據之上。從原料進廠、工單發出、製程進度、機台稼動率到成品出貨,所有環節都能即時掌握。這樣不僅能縮短決策時間,也能減少錯誤判斷帶來的損失。 舉例來說,導入 MES(製造執行系統)後,主管能即時看到哪一條產線異常、哪台機台停機多久、哪批物料快不夠。過去要靠人打電話、傳LINE群組確認的資訊,如今只要打開儀表板,一目了然。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資訊透明化就像給企業裝上一副透視眼鏡。從此你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能清楚看到全貌,知道該在哪裡動刀、該在哪裡加強。 目標二:「流程智慧化」用系統減少人為失誤 製造現場最怕的,不是產線出錯,而是沒有人發現出錯。傳統流程往往依賴人工紀錄與判斷,出錯了還得回頭追資料、查表格、問人,光是找到問題點就要花上幾天。 流程智慧化的重點,是讓系統「學會幫人想」,藉由自動化邏輯與AI分析,取代繁瑣重複的人工作業,降低錯誤率並提高反應速度。 舉例來說,APS(先進排程系統)能根據產能、物料庫存與交期自動排程,當某機台突發停機時,系統會即時重新分配任務,確保整體生產不中斷。WMS(倉儲管理系統)則能自動判斷最合理的入出庫路線,避免人員搬錯料、撿錯貨。 筆者常形容:流程智慧化就像給工廠裝上「自動導航系統」。不論你有幾條產線、多少道工序,系統都能自動指引最佳路徑,讓現場人員不再迷路。 當流程變得智慧,不僅錯誤率下降,整體效率也會倍數提升。這種「減法的管理」,降低錯誤、減少等待、減少人為干擾,反而讓企業的效益成倍增加。 目標三:「產能最優化」精準匹配訂單與產線 筆者見過太多工廠同時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邊產線忙得像打仗,另一邊卻在閒著吹冷氣。這其實不是人力問題,而是資訊與產能調配沒做到「最佳化」。 所謂的產能最優化,就是要做到「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價值」。這需要依靠數據分析與系統整合,把訂單需求、機台能力、物料存量、人力配置串成一張動態網路。 當訂單變動時,系統能即時模擬生產情境,找出最合適的生產路徑;當人力不足或設備維修時,也能自動重新分配排程,確保產線持續運作。 ...
詳細內容 →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主題: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活動時間:14:00–15:00(13:50開放入場) 活動形式:Webinar 報名截止日:11/18(星期二)17:00 活動大綱: 為什麼「生產效能」已成為企業競爭關鍵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系統,而是改變生產思維 以智慧系統打造高效製程:從現場資料到決策行動 ★適合對象:企業主、廠長、生產製造、生管、採購、資材、品保、品管、資訊等部門主管人員
詳細內容 →

當 AI Agent 遇上隱性經驗

在製造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工廠建設中,隱性經驗與 AI Agent 的結合成為關鍵議題。本文探討 AI 在工業 4.0 環境下的應用侷限,包括狹窄型 AI 對新情境的不適應、偏見與幻覺問題。透過工廠老員工與老闆的雙重視角,我們揭示 AI 與人類經驗的互動及現場導入挑戰。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第六章-前進現代化運營

數位轉型是基礎,智慧化才是未來競爭力。我們發現,多數轉型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仍停留在「資料能被看見,但決策者仍需自行思考」的階段,面臨「資料孤島」、「認知負荷過高」與「決策流程未改變」等挑戰。 為協助製造業克服組織變革與資料治理挑戰,我們提出「智慧製造四階落地框架」,從流程標準化逐步邁向決策智慧化。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人機協作的新格局,透過邊緣運算與即時回饋,讓人與設備能共思、共判、共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設備速度轉向決策品質。立即了解如何透過「場景驅動式導入」策略,加速您的OT/IT 整合與轉型進程。
詳細內容 →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詳細內容 →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IoT(物聯網)就是讓「萬物」都能藉由網路連結,彼此交換資料、互相學習。從家裡的智慧電錶、醫院的病患監測系統,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與感測器,全都能透過雲端平台即時傳輸資訊。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oT:如果傳統的機器是一個「人」,那 IoT 就是讓這個人「開竅」。他不只會動,還能聽、能看、能思考。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決策模式的革命,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 而這個概念在製造業轉型中特別關鍵。過去的工廠靠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如今藉由 IoT 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機台狀態、預測維修時程、甚至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也因此,IoT 不再只是「IT 的延伸」,而是企業邁向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不可或缺的基礎。 IoT的運作原理:感測、連線、分析、決策 要真正看懂 IoT 的運作,筆者建議先了解它的「四層架構」: 感測層(Perception Layer): 這是 IoT 的「五官」,負責收集資料。像是溫度感測器、震動感測器、RFID 標籤等,都是感測層的成員。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狀態轉換成數位訊號。 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好比 IoT 的「血管系統」,負責把資料傳出去。常見的傳輸方式包括 Wi-Fi、5G、LoRa、甚至工業乙太網。沒有穩定的網路,就像身體血管堵住一樣,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 平台層(Platform Layer): 所有的資料都會被送到這裡彙整、儲存與初步分析。它是 IoT 的「大腦皮層」,負責思考與整合。例如企業會把機台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如 Azure IoT Hub、AWS ...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與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數位系統的「智慧製造」。 傳統製造的困境: 智慧製造的優勢: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像用傳統相機與用智慧手機拍照的差別。傳統相機需要手動調光、對焦,而智慧手機早就能自動判斷場景、即時修圖。數位轉型讓製造業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智慧」。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系統,而是重新定義製造流程 很多企業誤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就等於完成數位轉型,但筆者要說,這樣的想法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卻不運動,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改變整個運作邏輯。 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人與流程的重新協作。 筆者曾陪同一家傳產工廠導入MES系統,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覺得「要多輸入資料很麻煩」。但當他們看見數據能自動生成報表、品質異常能即時追蹤、產能分析更透明時,大家反而主動提出改善建議。這時候的轉型,才是真正的「落地」。 數位轉型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讓整個企業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讓決策不再靠經驗拍腦袋,而是根據數據與模型演算;讓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用同一份即時資訊協同運作。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筆者在與眾多製造業企業主對談時,常聽到一句話:「我們知道要數位轉型,但到底轉去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傳產共同的疑問。轉型並不是換一套系統或添購幾台機器就結束,而是要明確知道「要變成什麼樣的企業」。 對製造業而言,數位轉型的核心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目標:資訊透明化、流程智慧化、產能最優化。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三顆輪子,少一顆就無法往前跑。 目標一:「資訊透明化」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在傳統製造業時代,老闆常說:「我看料況就知道進度哪裡卡。」但當訂單量暴增、生產基地遍佈多地時,這種「靠感覺」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堪負荷。 資訊透明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決策都建立在即時、準確的數據之上。從原料進廠、工單發出、製程進度、機台稼動率到成品出貨,所有環節都能即時掌握。這樣不僅能縮短決策時間,也能減少錯誤判斷帶來的損失。 舉例來說,導入 MES(製造執行系統)後,主管能即時看到哪一條產線異常、哪台機台停機多久、哪批物料快不夠。過去要靠人打電話、傳LINE群組確認的資訊,如今只要打開儀表板,一目了然。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資訊透明化就像給企業裝上一副透視眼鏡。從此你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能清楚看到全貌,知道該在哪裡動刀、該在哪裡加強。 目標二:「流程智慧化」用系統減少人為失誤 製造現場最怕的,不是產線出錯,而是沒有人發現出錯。傳統流程往往依賴人工紀錄與判斷,出錯了還得回頭追資料、查表格、問人,光是找到問題點就要花上幾天。 流程智慧化的重點,是讓系統「學會幫人想」,藉由自動化邏輯與AI分析,取代繁瑣重複的人工作業,降低錯誤率並提高反應速度。 舉例來說,APS(先進排程系統)能根據產能、物料庫存與交期自動排程,當某機台突發停機時,系統會即時重新分配任務,確保整體生產不中斷。WMS(倉儲管理系統)則能自動判斷最合理的入出庫路線,避免人員搬錯料、撿錯貨。 筆者常形容:流程智慧化就像給工廠裝上「自動導航系統」。不論你有幾條產線、多少道工序,系統都能自動指引最佳路徑,讓現場人員不再迷路。 當流程變得智慧,不僅錯誤率下降,整體效率也會倍數提升。這種「減法的管理」,降低錯誤、減少等待、減少人為干擾,反而讓企業的效益成倍增加。 目標三:「產能最優化」精準匹配訂單與產線 筆者見過太多工廠同時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邊產線忙得像打仗,另一邊卻在閒著吹冷氣。這其實不是人力問題,而是資訊與產能調配沒做到「最佳化」。 所謂的產能最優化,就是要做到「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價值」。這需要依靠數據分析與系統整合,把訂單需求、機台能力、物料存量、人力配置串成一張動態網路。 當訂單變動時,系統能即時模擬生產情境,找出最合適的生產路徑;當人力不足或設備維修時,也能自動重新分配排程,確保產線持續運作。 ...
詳細內容 →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主題: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活動時間:14:00–15:00(13:50開放入場) 活動形式:Webinar 報名截止日:11/18(星期二)17:00 活動大綱: 為什麼「生產效能」已成為企業競爭關鍵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系統,而是改變生產思維 以智慧系統打造高效製程:從現場資料到決策行動 ★適合對象:企業主、廠長、生產製造、生管、採購、資材、品保、品管、資訊等部門主管人員
詳細內容 →

當 AI Agent 遇上隱性經驗

在製造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工廠建設中,隱性經驗與 AI Agent 的結合成為關鍵議題。本文探討 AI 在工業 4.0 環境下的應用侷限,包括狹窄型 AI 對新情境的不適應、偏見與幻覺問題。透過工廠老員工與老闆的雙重視角,我們揭示 AI 與人類經驗的互動及現場導入挑戰。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第六章-前進現代化運營

數位轉型是基礎,智慧化才是未來競爭力。我們發現,多數轉型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仍停留在「資料能被看見,但決策者仍需自行思考」的階段,面臨「資料孤島」、「認知負荷過高」與「決策流程未改變」等挑戰。 為協助製造業克服組織變革與資料治理挑戰,我們提出「智慧製造四階落地框架」,從流程標準化逐步邁向決策智慧化。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人機協作的新格局,透過邊緣運算與即時回饋,讓人與設備能共思、共判、共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設備速度轉向決策品質。立即了解如何透過「場景驅動式導入」策略,加速您的OT/IT 整合與轉型進程。
詳細內容 →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詳細內容 →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IoT(物聯網)就是讓「萬物」都能藉由網路連結,彼此交換資料、互相學習。從家裡的智慧電錶、醫院的病患監測系統,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與感測器,全都能透過雲端平台即時傳輸資訊。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oT:如果傳統的機器是一個「人」,那 IoT 就是讓這個人「開竅」。他不只會動,還能聽、能看、能思考。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決策模式的革命,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 而這個概念在製造業轉型中特別關鍵。過去的工廠靠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如今藉由 IoT 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機台狀態、預測維修時程、甚至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也因此,IoT 不再只是「IT 的延伸」,而是企業邁向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不可或缺的基礎。 IoT的運作原理:感測、連線、分析、決策 要真正看懂 IoT 的運作,筆者建議先了解它的「四層架構」: 感測層(Perception Layer): 這是 IoT 的「五官」,負責收集資料。像是溫度感測器、震動感測器、RFID 標籤等,都是感測層的成員。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狀態轉換成數位訊號。 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好比 IoT 的「血管系統」,負責把資料傳出去。常見的傳輸方式包括 Wi-Fi、5G、LoRa、甚至工業乙太網。沒有穩定的網路,就像身體血管堵住一樣,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 平台層(Platform Layer): 所有的資料都會被送到這裡彙整、儲存與初步分析。它是 IoT 的「大腦皮層」,負責思考與整合。例如企業會把機台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如 Azure IoT Hub、AWS ...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與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數位系統的「智慧製造」。 傳統製造的困境: 智慧製造的優勢: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像用傳統相機與用智慧手機拍照的差別。傳統相機需要手動調光、對焦,而智慧手機早就能自動判斷場景、即時修圖。數位轉型讓製造業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智慧」。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系統,而是重新定義製造流程 很多企業誤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就等於完成數位轉型,但筆者要說,這樣的想法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卻不運動,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改變整個運作邏輯。 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人與流程的重新協作。 筆者曾陪同一家傳產工廠導入MES系統,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覺得「要多輸入資料很麻煩」。但當他們看見數據能自動生成報表、品質異常能即時追蹤、產能分析更透明時,大家反而主動提出改善建議。這時候的轉型,才是真正的「落地」。 數位轉型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讓整個企業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讓決策不再靠經驗拍腦袋,而是根據數據與模型演算;讓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用同一份即時資訊協同運作。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筆者在與眾多製造業企業主對談時,常聽到一句話:「我們知道要數位轉型,但到底轉去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傳產共同的疑問。轉型並不是換一套系統或添購幾台機器就結束,而是要明確知道「要變成什麼樣的企業」。 對製造業而言,數位轉型的核心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目標:資訊透明化、流程智慧化、產能最優化。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三顆輪子,少一顆就無法往前跑。 目標一:「資訊透明化」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在傳統製造業時代,老闆常說:「我看料況就知道進度哪裡卡。」但當訂單量暴增、生產基地遍佈多地時,這種「靠感覺」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堪負荷。 資訊透明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決策都建立在即時、準確的數據之上。從原料進廠、工單發出、製程進度、機台稼動率到成品出貨,所有環節都能即時掌握。這樣不僅能縮短決策時間,也能減少錯誤判斷帶來的損失。 舉例來說,導入 MES(製造執行系統)後,主管能即時看到哪一條產線異常、哪台機台停機多久、哪批物料快不夠。過去要靠人打電話、傳LINE群組確認的資訊,如今只要打開儀表板,一目了然。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資訊透明化就像給企業裝上一副透視眼鏡。從此你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能清楚看到全貌,知道該在哪裡動刀、該在哪裡加強。 目標二:「流程智慧化」用系統減少人為失誤 製造現場最怕的,不是產線出錯,而是沒有人發現出錯。傳統流程往往依賴人工紀錄與判斷,出錯了還得回頭追資料、查表格、問人,光是找到問題點就要花上幾天。 流程智慧化的重點,是讓系統「學會幫人想」,藉由自動化邏輯與AI分析,取代繁瑣重複的人工作業,降低錯誤率並提高反應速度。 舉例來說,APS(先進排程系統)能根據產能、物料庫存與交期自動排程,當某機台突發停機時,系統會即時重新分配任務,確保整體生產不中斷。WMS(倉儲管理系統)則能自動判斷最合理的入出庫路線,避免人員搬錯料、撿錯貨。 筆者常形容:流程智慧化就像給工廠裝上「自動導航系統」。不論你有幾條產線、多少道工序,系統都能自動指引最佳路徑,讓現場人員不再迷路。 當流程變得智慧,不僅錯誤率下降,整體效率也會倍數提升。這種「減法的管理」,降低錯誤、減少等待、減少人為干擾,反而讓企業的效益成倍增加。 目標三:「產能最優化」精準匹配訂單與產線 筆者見過太多工廠同時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邊產線忙得像打仗,另一邊卻在閒著吹冷氣。這其實不是人力問題,而是資訊與產能調配沒做到「最佳化」。 所謂的產能最優化,就是要做到「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價值」。這需要依靠數據分析與系統整合,把訂單需求、機台能力、物料存量、人力配置串成一張動態網路。 當訂單變動時,系統能即時模擬生產情境,找出最合適的生產路徑;當人力不足或設備維修時,也能自動重新分配排程,確保產線持續運作。 ...
詳細內容 →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主題: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活動時間:14:00–15:00(13:50開放入場) 活動形式:Webinar 報名截止日:11/18(星期二)17:00 活動大綱: 為什麼「生產效能」已成為企業競爭關鍵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系統,而是改變生產思維 以智慧系統打造高效製程:從現場資料到決策行動 ★適合對象:企業主、廠長、生產製造、生管、採購、資材、品保、品管、資訊等部門主管人員
詳細內容 →

當 AI Agent 遇上隱性經驗

在製造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工廠建設中,隱性經驗與 AI Agent 的結合成為關鍵議題。本文探討 AI 在工業 4.0 環境下的應用侷限,包括狹窄型 AI 對新情境的不適應、偏見與幻覺問題。透過工廠老員工與老闆的雙重視角,我們揭示 AI 與人類經驗的互動及現場導入挑戰。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第六章-前進現代化運營

數位轉型是基礎,智慧化才是未來競爭力。我們發現,多數轉型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仍停留在「資料能被看見,但決策者仍需自行思考」的階段,面臨「資料孤島」、「認知負荷過高」與「決策流程未改變」等挑戰。 為協助製造業克服組織變革與資料治理挑戰,我們提出「智慧製造四階落地框架」,從流程標準化逐步邁向決策智慧化。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人機協作的新格局,透過邊緣運算與即時回饋,讓人與設備能共思、共判、共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設備速度轉向決策品質。立即了解如何透過「場景驅動式導入」策略,加速您的OT/IT 整合與轉型進程。
詳細內容 →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詳細內容 →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IoT(物聯網)就是讓「萬物」都能藉由網路連結,彼此交換資料、互相學習。從家裡的智慧電錶、醫院的病患監測系統,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與感測器,全都能透過雲端平台即時傳輸資訊。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oT:如果傳統的機器是一個「人」,那 IoT 就是讓這個人「開竅」。他不只會動,還能聽、能看、能思考。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決策模式的革命,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 而這個概念在製造業轉型中特別關鍵。過去的工廠靠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如今藉由 IoT 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機台狀態、預測維修時程、甚至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也因此,IoT 不再只是「IT 的延伸」,而是企業邁向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不可或缺的基礎。 IoT的運作原理:感測、連線、分析、決策 要真正看懂 IoT 的運作,筆者建議先了解它的「四層架構」: 感測層(Perception Layer): 這是 IoT 的「五官」,負責收集資料。像是溫度感測器、震動感測器、RFID 標籤等,都是感測層的成員。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狀態轉換成數位訊號。 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好比 IoT 的「血管系統」,負責把資料傳出去。常見的傳輸方式包括 Wi-Fi、5G、LoRa、甚至工業乙太網。沒有穩定的網路,就像身體血管堵住一樣,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 平台層(Platform Layer): 所有的資料都會被送到這裡彙整、儲存與初步分析。它是 IoT 的「大腦皮層」,負責思考與整合。例如企業會把機台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如 Azure IoT Hub、AWS ...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與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數位系統的「智慧製造」。 傳統製造的困境: 智慧製造的優勢: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像用傳統相機與用智慧手機拍照的差別。傳統相機需要手動調光、對焦,而智慧手機早就能自動判斷場景、即時修圖。數位轉型讓製造業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智慧」。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系統,而是重新定義製造流程 很多企業誤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就等於完成數位轉型,但筆者要說,這樣的想法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卻不運動,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改變整個運作邏輯。 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人與流程的重新協作。 筆者曾陪同一家傳產工廠導入MES系統,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覺得「要多輸入資料很麻煩」。但當他們看見數據能自動生成報表、品質異常能即時追蹤、產能分析更透明時,大家反而主動提出改善建議。這時候的轉型,才是真正的「落地」。 數位轉型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讓整個企業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讓決策不再靠經驗拍腦袋,而是根據數據與模型演算;讓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用同一份即時資訊協同運作。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筆者在與眾多製造業企業主對談時,常聽到一句話:「我們知道要數位轉型,但到底轉去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傳產共同的疑問。轉型並不是換一套系統或添購幾台機器就結束,而是要明確知道「要變成什麼樣的企業」。 對製造業而言,數位轉型的核心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目標:資訊透明化、流程智慧化、產能最優化。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三顆輪子,少一顆就無法往前跑。 目標一:「資訊透明化」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在傳統製造業時代,老闆常說:「我看料況就知道進度哪裡卡。」但當訂單量暴增、生產基地遍佈多地時,這種「靠感覺」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堪負荷。 資訊透明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決策都建立在即時、準確的數據之上。從原料進廠、工單發出、製程進度、機台稼動率到成品出貨,所有環節都能即時掌握。這樣不僅能縮短決策時間,也能減少錯誤判斷帶來的損失。 舉例來說,導入 MES(製造執行系統)後,主管能即時看到哪一條產線異常、哪台機台停機多久、哪批物料快不夠。過去要靠人打電話、傳LINE群組確認的資訊,如今只要打開儀表板,一目了然。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資訊透明化就像給企業裝上一副透視眼鏡。從此你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能清楚看到全貌,知道該在哪裡動刀、該在哪裡加強。 目標二:「流程智慧化」用系統減少人為失誤 製造現場最怕的,不是產線出錯,而是沒有人發現出錯。傳統流程往往依賴人工紀錄與判斷,出錯了還得回頭追資料、查表格、問人,光是找到問題點就要花上幾天。 流程智慧化的重點,是讓系統「學會幫人想」,藉由自動化邏輯與AI分析,取代繁瑣重複的人工作業,降低錯誤率並提高反應速度。 舉例來說,APS(先進排程系統)能根據產能、物料庫存與交期自動排程,當某機台突發停機時,系統會即時重新分配任務,確保整體生產不中斷。WMS(倉儲管理系統)則能自動判斷最合理的入出庫路線,避免人員搬錯料、撿錯貨。 筆者常形容:流程智慧化就像給工廠裝上「自動導航系統」。不論你有幾條產線、多少道工序,系統都能自動指引最佳路徑,讓現場人員不再迷路。 當流程變得智慧,不僅錯誤率下降,整體效率也會倍數提升。這種「減法的管理」,降低錯誤、減少等待、減少人為干擾,反而讓企業的效益成倍增加。 目標三:「產能最優化」精準匹配訂單與產線 筆者見過太多工廠同時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邊產線忙得像打仗,另一邊卻在閒著吹冷氣。這其實不是人力問題,而是資訊與產能調配沒做到「最佳化」。 所謂的產能最優化,就是要做到「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價值」。這需要依靠數據分析與系統整合,把訂單需求、機台能力、物料存量、人力配置串成一張動態網路。 當訂單變動時,系統能即時模擬生產情境,找出最合適的生產路徑;當人力不足或設備維修時,也能自動重新分配排程,確保產線持續運作。 ...
詳細內容 →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主題: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活動時間:14:00–15:00(13:50開放入場) 活動形式:Webinar 報名截止日:11/18(星期二)17:00 活動大綱: 為什麼「生產效能」已成為企業競爭關鍵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系統,而是改變生產思維 以智慧系統打造高效製程:從現場資料到決策行動 ★適合對象:企業主、廠長、生產製造、生管、採購、資材、品保、品管、資訊等部門主管人員
詳細內容 →

當 AI Agent 遇上隱性經驗

在製造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工廠建設中,隱性經驗與 AI Agent 的結合成為關鍵議題。本文探討 AI 在工業 4.0 環境下的應用侷限,包括狹窄型 AI 對新情境的不適應、偏見與幻覺問題。透過工廠老員工與老闆的雙重視角,我們揭示 AI 與人類經驗的互動及現場導入挑戰。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第六章-前進現代化運營

數位轉型是基礎,智慧化才是未來競爭力。我們發現,多數轉型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仍停留在「資料能被看見,但決策者仍需自行思考」的階段,面臨「資料孤島」、「認知負荷過高」與「決策流程未改變」等挑戰。 為協助製造業克服組織變革與資料治理挑戰,我們提出「智慧製造四階落地框架」,從流程標準化逐步邁向決策智慧化。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人機協作的新格局,透過邊緣運算與即時回饋,讓人與設備能共思、共判、共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設備速度轉向決策品質。立即了解如何透過「場景驅動式導入」策略,加速您的OT/IT 整合與轉型進程。
詳細內容 →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詳細內容 →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IoT(物聯網)就是讓「萬物」都能藉由網路連結,彼此交換資料、互相學習。從家裡的智慧電錶、醫院的病患監測系統,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與感測器,全都能透過雲端平台即時傳輸資訊。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oT:如果傳統的機器是一個「人」,那 IoT 就是讓這個人「開竅」。他不只會動,還能聽、能看、能思考。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決策模式的革命,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 而這個概念在製造業轉型中特別關鍵。過去的工廠靠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如今藉由 IoT 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機台狀態、預測維修時程、甚至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也因此,IoT 不再只是「IT 的延伸」,而是企業邁向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不可或缺的基礎。 IoT的運作原理:感測、連線、分析、決策 要真正看懂 IoT 的運作,筆者建議先了解它的「四層架構」: 感測層(Perception Layer): 這是 IoT 的「五官」,負責收集資料。像是溫度感測器、震動感測器、RFID 標籤等,都是感測層的成員。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狀態轉換成數位訊號。 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好比 IoT 的「血管系統」,負責把資料傳出去。常見的傳輸方式包括 Wi-Fi、5G、LoRa、甚至工業乙太網。沒有穩定的網路,就像身體血管堵住一樣,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 平台層(Platform Layer): 所有的資料都會被送到這裡彙整、儲存與初步分析。它是 IoT 的「大腦皮層」,負責思考與整合。例如企業會把機台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如 Azure IoT Hub、AWS ...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與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數位系統的「智慧製造」。 傳統製造的困境: 智慧製造的優勢: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像用傳統相機與用智慧手機拍照的差別。傳統相機需要手動調光、對焦,而智慧手機早就能自動判斷場景、即時修圖。數位轉型讓製造業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智慧」。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系統,而是重新定義製造流程 很多企業誤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就等於完成數位轉型,但筆者要說,這樣的想法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卻不運動,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改變整個運作邏輯。 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人與流程的重新協作。 筆者曾陪同一家傳產工廠導入MES系統,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覺得「要多輸入資料很麻煩」。但當他們看見數據能自動生成報表、品質異常能即時追蹤、產能分析更透明時,大家反而主動提出改善建議。這時候的轉型,才是真正的「落地」。 數位轉型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讓整個企業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讓決策不再靠經驗拍腦袋,而是根據數據與模型演算;讓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用同一份即時資訊協同運作。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筆者在與眾多製造業企業主對談時,常聽到一句話:「我們知道要數位轉型,但到底轉去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傳產共同的疑問。轉型並不是換一套系統或添購幾台機器就結束,而是要明確知道「要變成什麼樣的企業」。 對製造業而言,數位轉型的核心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目標:資訊透明化、流程智慧化、產能最優化。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三顆輪子,少一顆就無法往前跑。 目標一:「資訊透明化」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在傳統製造業時代,老闆常說:「我看料況就知道進度哪裡卡。」但當訂單量暴增、生產基地遍佈多地時,這種「靠感覺」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堪負荷。 資訊透明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決策都建立在即時、準確的數據之上。從原料進廠、工單發出、製程進度、機台稼動率到成品出貨,所有環節都能即時掌握。這樣不僅能縮短決策時間,也能減少錯誤判斷帶來的損失。 舉例來說,導入 MES(製造執行系統)後,主管能即時看到哪一條產線異常、哪台機台停機多久、哪批物料快不夠。過去要靠人打電話、傳LINE群組確認的資訊,如今只要打開儀表板,一目了然。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資訊透明化就像給企業裝上一副透視眼鏡。從此你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能清楚看到全貌,知道該在哪裡動刀、該在哪裡加強。 目標二:「流程智慧化」用系統減少人為失誤 製造現場最怕的,不是產線出錯,而是沒有人發現出錯。傳統流程往往依賴人工紀錄與判斷,出錯了還得回頭追資料、查表格、問人,光是找到問題點就要花上幾天。 流程智慧化的重點,是讓系統「學會幫人想」,藉由自動化邏輯與AI分析,取代繁瑣重複的人工作業,降低錯誤率並提高反應速度。 舉例來說,APS(先進排程系統)能根據產能、物料庫存與交期自動排程,當某機台突發停機時,系統會即時重新分配任務,確保整體生產不中斷。WMS(倉儲管理系統)則能自動判斷最合理的入出庫路線,避免人員搬錯料、撿錯貨。 筆者常形容:流程智慧化就像給工廠裝上「自動導航系統」。不論你有幾條產線、多少道工序,系統都能自動指引最佳路徑,讓現場人員不再迷路。 當流程變得智慧,不僅錯誤率下降,整體效率也會倍數提升。這種「減法的管理」,降低錯誤、減少等待、減少人為干擾,反而讓企業的效益成倍增加。 目標三:「產能最優化」精準匹配訂單與產線 筆者見過太多工廠同時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邊產線忙得像打仗,另一邊卻在閒著吹冷氣。這其實不是人力問題,而是資訊與產能調配沒做到「最佳化」。 所謂的產能最優化,就是要做到「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價值」。這需要依靠數據分析與系統整合,把訂單需求、機台能力、物料存量、人力配置串成一張動態網路。 當訂單變動時,系統能即時模擬生產情境,找出最合適的生產路徑;當人力不足或設備維修時,也能自動重新分配排程,確保產線持續運作。 ...
詳細內容 →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主題: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活動時間:14:00–15:00(13:50開放入場) 活動形式:Webinar 報名截止日:11/18(星期二)17:00 活動大綱: 為什麼「生產效能」已成為企業競爭關鍵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系統,而是改變生產思維 以智慧系統打造高效製程:從現場資料到決策行動 ★適合對象:企業主、廠長、生產製造、生管、採購、資材、品保、品管、資訊等部門主管人員
詳細內容 →

當 AI Agent 遇上隱性經驗

在製造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工廠建設中,隱性經驗與 AI Agent 的結合成為關鍵議題。本文探討 AI 在工業 4.0 環境下的應用侷限,包括狹窄型 AI 對新情境的不適應、偏見與幻覺問題。透過工廠老員工與老闆的雙重視角,我們揭示 AI 與人類經驗的互動及現場導入挑戰。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第六章-前進現代化運營

數位轉型是基礎,智慧化才是未來競爭力。我們發現,多數轉型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仍停留在「資料能被看見,但決策者仍需自行思考」的階段,面臨「資料孤島」、「認知負荷過高」與「決策流程未改變」等挑戰。 為協助製造業克服組織變革與資料治理挑戰,我們提出「智慧製造四階落地框架」,從流程標準化逐步邁向決策智慧化。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人機協作的新格局,透過邊緣運算與即時回饋,讓人與設備能共思、共判、共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設備速度轉向決策品質。立即了解如何透過「場景驅動式導入」策略,加速您的OT/IT 整合與轉型進程。
詳細內容 →

鼎華智能助力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 再拓東南亞數位轉型版圖

隨著全球製造業加速數位轉型,東南亞成為智慧工廠布局的新熱點。越南精密工業股份公司(VPIC)正式宣布啟動MES智慧製造專案,展開全面數位化生產管理之路。本次專案由越南鼎捷 (Digiwin Vietnam) 提供在地服務支持,並由鼎華 (DigiHua) 負責系統交付與導入,三方攜手推動越南製造業邁向新階段。
詳細內容 →

物聯網(IoT)是什麼?從IoT到AIoT,製造業數位轉型指南

物聯網(IoT)是什麼?本篇帶你用淺顯方式掌握 IoT 與 AIoT 在製造業的實務應用,包含設備連網、資料採集、遠端監控、預測維護以及生產效能提升。隨著 AI 加入,AIoT 能進一步進行智慧分析、異常預警與產線優化,協助工廠降低停機、中斷與維修成本。文章整理導入流程、常見痛點、系統整合方向與投資效益,提供企業部署數位轉型的完整指南,打造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智慧工廠。 IoT基礎篇:物聯網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聽到「智慧手機」這個詞的時候嗎?當時大家覺得,手機竟然能上網、拍照、導航,簡直是黑科技。但如今,「智慧」這個字早已走出手機的框架,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產業中。 從冰箱能自己提醒食材快過期、到工廠機台能自動預測維修時間,這些都靠著「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在背後默默串起一切。筆者常說,IoT 就像是一張看不見的神經網路,讓機器之間能彼此「對話」,讓企業決策不再靠猜,而是靠數據說話。 IoT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IoT(物聯網)就是讓「萬物」都能藉由網路連結,彼此交換資料、互相學習。從家裡的智慧電錶、醫院的病患監測系統,到工廠裡的機械手臂與感測器,全都能透過雲端平台即時傳輸資訊。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oT:如果傳統的機器是一個「人」,那 IoT 就是讓這個人「開竅」。他不只會動,還能聽、能看、能思考。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決策模式的革命,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 而這個概念在製造業轉型中特別關鍵。過去的工廠靠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如今藉由 IoT 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機台狀態、預測維修時程、甚至自動調整生產排程。也因此,IoT 不再只是「IT 的延伸」,而是企業邁向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不可或缺的基礎。 IoT的運作原理:感測、連線、分析、決策 要真正看懂 IoT 的運作,筆者建議先了解它的「四層架構」: 感測層(Perception Layer): 這是 IoT 的「五官」,負責收集資料。像是溫度感測器、震動感測器、RFID 標籤等,都是感測層的成員。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狀態轉換成數位訊號。 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好比 IoT 的「血管系統」,負責把資料傳出去。常見的傳輸方式包括 Wi-Fi、5G、LoRa、甚至工業乙太網。沒有穩定的網路,就像身體血管堵住一樣,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 平台層(Platform Layer): 所有的資料都會被送到這裡彙整、儲存與初步分析。它是 IoT 的「大腦皮層」,負責思考與整合。例如企業會把機台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如 Azure IoT Hub、AWS ...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如何應用在製造業?企業導入MES、APS、WMS完整指南

製造業數位轉型該怎麼做?本篇完整解析企業導入MES、APS、WMS的核心流程與導入關鍵,從生產排程最佳化、庫存透明化,到設備資料串接,藉由系統整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錯誤率。同時提供常見導入瓶頸、預算規劃、廠內推動心法,協助工廠打造智慧化流程,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反應速度,讓企業在數位浪潮中穩健升級。 數位轉型是什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藉由數據、雲端、系統與自動化科技,全面升級流程、決策與商業模式,讓組織運作更即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時強化競爭力、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能在快速變動市場中持續成長的智慧化體質。 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生存關鍵? 身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筆者,常聽到製造業老闆私下說:「現在不是要不要做數位轉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撐到不轉型的那一天。」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AI與自動化加速滲透的時代,製造業的生存方式,真的已經被徹底改寫。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一套ERP、MES或APS系統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企業思維與營運邏輯的重構。就像從手排車換成自動駕駛車,開起來的方式、速度、甚至行駛路線都完全不同。以下筆者就從三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數位轉型」成為製造業的關鍵生死線。 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的新挑戰:成本、交期與彈性缺口 近幾年全球供應鏈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疫情、戰爭、原物料短缺到運價飆漲,每一項都在考驗製造業的韌性。筆者觀察到,以往靠經驗排產、靠人工追料的製造流程,已經難以應付這種變化速度。 換句話說,沒有數位化的工廠,就像在風雨中開沒有雨刷的車,不管駕駛技術再好,也終究會被現實的霧氣淹沒。 傳統製造 vs 智慧製造:企業競爭力的分水嶺 在筆者走訪過的眾多工廠中,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分水嶺:一邊是仍靠紙本生產單、人工輸入數據的「傳統製造」,另一邊則是導入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與 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數位系統的「智慧製造」。 傳統製造的困境: 智慧製造的優勢: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像用傳統相機與用智慧手機拍照的差別。傳統相機需要手動調光、對焦,而智慧手機早就能自動判斷場景、即時修圖。數位轉型讓製造業不只是「生產產品」,而是「生產智慧」。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系統,而是重新定義製造流程 很多企業誤以為「導入一套系統」就等於完成數位轉型,但筆者要說,這樣的想法就像買了健身房會員卡卻不運動,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改變整個運作邏輯。 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人與流程的重新協作。 筆者曾陪同一家傳產工廠導入MES系統,一開始員工反彈很大,覺得「要多輸入資料很麻煩」。但當他們看見數據能自動生成報表、品質異常能即時追蹤、產能分析更透明時,大家反而主動提出改善建議。這時候的轉型,才是真正的「落地」。 數位轉型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讓整個企業從「被動反應」變成「主動預測」。讓決策不再靠經驗拍腦袋,而是根據數據與模型演算;讓部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用同一份即時資訊協同運作。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三大核心目標 筆者在與眾多製造業企業主對談時,常聽到一句話:「我們知道要數位轉型,但到底轉去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傳產共同的疑問。轉型並不是換一套系統或添購幾台機器就結束,而是要明確知道「要變成什麼樣的企業」。 對製造業而言,數位轉型的核心可以濃縮成三個關鍵目標:資訊透明化、流程智慧化、產能最優化。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汽車的三顆輪子,少一顆就無法往前跑。 目標一:「資訊透明化」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在傳統製造業時代,老闆常說:「我看料況就知道進度哪裡卡。」但當訂單量暴增、生產基地遍佈多地時,這種「靠感覺」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堪負荷。 資訊透明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決策都建立在即時、準確的數據之上。從原料進廠、工單發出、製程進度、機台稼動率到成品出貨,所有環節都能即時掌握。這樣不僅能縮短決策時間,也能減少錯誤判斷帶來的損失。 舉例來說,導入 MES(製造執行系統)後,主管能即時看到哪一條產線異常、哪台機台停機多久、哪批物料快不夠。過去要靠人打電話、傳LINE群組確認的資訊,如今只要打開儀表板,一目了然。 筆者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資訊透明化就像給企業裝上一副透視眼鏡。從此你不再是「瞎子摸象」,而是能清楚看到全貌,知道該在哪裡動刀、該在哪裡加強。 目標二:「流程智慧化」用系統減少人為失誤 製造現場最怕的,不是產線出錯,而是沒有人發現出錯。傳統流程往往依賴人工紀錄與判斷,出錯了還得回頭追資料、查表格、問人,光是找到問題點就要花上幾天。 流程智慧化的重點,是讓系統「學會幫人想」,藉由自動化邏輯與AI分析,取代繁瑣重複的人工作業,降低錯誤率並提高反應速度。 舉例來說,APS(先進排程系統)能根據產能、物料庫存與交期自動排程,當某機台突發停機時,系統會即時重新分配任務,確保整體生產不中斷。WMS(倉儲管理系統)則能自動判斷最合理的入出庫路線,避免人員搬錯料、撿錯貨。 筆者常形容:流程智慧化就像給工廠裝上「自動導航系統」。不論你有幾條產線、多少道工序,系統都能自動指引最佳路徑,讓現場人員不再迷路。 當流程變得智慧,不僅錯誤率下降,整體效率也會倍數提升。這種「減法的管理」,降低錯誤、減少等待、減少人為干擾,反而讓企業的效益成倍增加。 目標三:「產能最優化」精準匹配訂單與產線 筆者見過太多工廠同時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邊產線忙得像打仗,另一邊卻在閒著吹冷氣。這其實不是人力問題,而是資訊與產能調配沒做到「最佳化」。 所謂的產能最優化,就是要做到「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價值」。這需要依靠數據分析與系統整合,把訂單需求、機台能力、物料存量、人力配置串成一張動態網路。 當訂單變動時,系統能即時模擬生產情境,找出最合適的生產路徑;當人力不足或設備維修時,也能自動重新分配排程,確保產線持續運作。 ...
詳細內容 →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主題: 生產製程的效能提升,降低人力、設備、物料等浪費 活動日期: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活動時間:14:00–15:00(13:50開放入場) 活動形式:Webinar 報名截止日:11/18(星期二)17:00 活動大綱: 為什麼「生產效能」已成為企業競爭關鍵 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系統,而是改變生產思維 以智慧系統打造高效製程:從現場資料到決策行動 ★適合對象:企業主、廠長、生產製造、生管、採購、資材、品保、品管、資訊等部門主管人員
詳細內容 →

當 AI Agent 遇上隱性經驗

在製造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工廠建設中,隱性經驗與 AI Agent 的結合成為關鍵議題。本文探討 AI 在工業 4.0 環境下的應用侷限,包括狹窄型 AI 對新情境的不適應、偏見與幻覺問題。透過工廠老員工與老闆的雙重視角,我們揭示 AI 與人類經驗的互動及現場導入挑戰。
詳細內容 →

數位轉型第六章-前進現代化運營

數位轉型是基礎,智慧化才是未來競爭力。我們發現,多數轉型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仍停留在「資料能被看見,但決策者仍需自行思考」的階段,面臨「資料孤島」、「認知負荷過高」與「決策流程未改變」等挑戰。 為協助製造業克服組織變革與資料治理挑戰,我們提出「智慧製造四階落地框架」,從流程標準化逐步邁向決策智慧化。未來的競爭力將來自人機協作的新格局,透過邊緣運算與即時回饋,讓人與設備能共思、共判、共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設備速度轉向決策品質。立即了解如何透過「場景驅動式導入」策略,加速您的OT/IT 整合與轉型進程。
詳細內容 →

Liên hệvới chúng tôi

Để cung cấp dịch vụ nhanh chóng và chính xác hơn, vui lòng cung cấp đầy đủ thông tin dưới đây. Chúng tôi sẽ liên hệ với bạn trong thời gian sớm nhất.

Lên đầu trang